做動畫就跟給角色寫人生劇本似的,想讓觀眾對角色掏心掏肺,得在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下足功夫。咱們拆開了、揉碎了慢慢說。

1角色模樣里的“小心思”

角色長啥樣可不是隨手畫畫那么簡單。你看那眉眼的弧度、嘴角的高低,全都是傳遞情緒的信號燈。設(shè)計一個膽小怕事的角色,不能讓他整天挺胸抬頭、眼神犀利。微微佝僂的背、動不動就左右亂瞟的眼睛,這些小細節(jié)一加上,角色的性格立馬就立住了。觀眾瞅一眼,心里就有數(shù):這人怕不是遇事就想躲。

2、故事得扎進生活里

光有好看的皮囊可不夠,角色背后的故事才是重頭戲。要是講個角色突然有了超能力,一路開掛,觀眾可能就圖個新鮮。但要是講他家里出了事,只能咬著牙扛起責(zé)任,從啥也不懂的毛頭小子,慢慢變成能獨當(dāng)一面的大人,這種故事就像從生活里摳出來的。觀眾看的時候,難免會想起自己在困境里摸爬滾打的日子,一下子就和角色共情了。

3、角色間的“人情世故”

角色和角色咋相處,這里面學(xué)問大了。他們平時怎么聊天,遇到矛盾怎么處理,都藏著情感的鉤子。兩個好哥們兒因為一點小事吵得不可開交,后來一個偷偷給另一個幫忙,另一個發(fā)現(xiàn)后紅著臉道歉,這一來一回的拉扯,觀眾看著看著,可能就想起自己和朋友鬧別扭又和好的場景,心里跟著暖乎乎的。

4、畫面聲音都是“氣氛組”

動畫里的畫面顏色、背景音樂,那都是烘托情緒的高手。畫面一片灰撲撲,再配上悶悶的音樂,不用角色開口,觀眾就覺得心里沉甸甸的;要是畫面亮堂堂,音樂也跟著歡快起來,快樂直接從屏幕里往外冒。這些元素搭配好了,角色的情緒能成倍放大,觀眾想不被感染都難。

5、有點“毛病”才招人疼

千萬別把角色塑造得太完美,有點小缺點反而更討喜。就跟現(xiàn)實里一樣,哪有十全十美的人?角色偶爾犯犯迷糊、耍耍小性子,觀眾看著就覺得親切,感覺這角色就像身邊的朋友,有血有肉的。

說到底,想讓觀眾和動畫角色產(chǎn)生共鳴,就得把角色當(dāng)真實的人去“養(yǎng)”。從外貌到性格,從經(jīng)歷到日常,用各種細節(jié)、故事、氛圍,一點一點敲開觀眾的心門。等觀眾看動畫的時候,不再覺得自己是局外人,而是跟著角色又哭又笑,那這個動畫的情感表達就算成了!